四月中旬,江南春色渐浓之时,受本处领导班子之托,先后来到山清水秀的浙江丽水、杭州两地,与当地公证同行交流取经,倡言公证事业发展之思。感慨差距有之,更应知耻后勇,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与本处同仁共勉。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何其重要,不必多言。此次浙江考察之行,我深刻地体会到浙江公证同行的创新意识。个人总结,这种创新意识植根于大脑,渗透于细胞,置于公证全流程的理念覆盖。无论是丽水市莲城公证处的终本程序司法辅助全介入,还是杭州市国立公证处的二手房交易公证全流程产品,又如是杭州市杭州互联网公证处依托互联网区块链等工具开展的“互联网+智慧公证”,无不都让我有眼前一亮之感。创新的火花在传统亦或是新兴公证领域,均展现出了绚烂的光景。
二、设计能力
在与浙江同行的交流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浙江公证人的公证产品设计能力。法律专业思维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碰撞与契合;以现有传统公证事项或事务为核心工具,设计出的全流程公证法律服务产品;针对不同客户对象进行的公证产品宣讲与推广;散发着浓浓商业思维的公证产品服务细分方案……
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中心,运用法律专业能力与商业思维,设计出既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又能降低整体支出成本的公证产品,想必是公证事业未来若干年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拒绝躺平
进一步交流了解,“拒绝躺平”、“躺平劝退”,又给了我新的冲击。公证处的公证员也好,业务部长也好,主任、副主任也好,似乎浙江的公证同行对于目前自己从事的公证工作状态都抱着一种别样的期许,这不得不让我回忆起自己初入公证处那几年的热忱与奋进。
这几年公证事业的发展确实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这不是我们公证人躺平的理由。躺平意味着投降,意味着放弃,意味着你失去了初心与方向。公证行业现阶段不需要躺平的无为者,而是需要主动担当,勇于创新,能屈能伸,永不放弃的“孤勇者”。
四、容错机制
创新尝试都有失败的可能,容错机制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公证质量红线时刻不能放松,但一些理解的偏差或是探索中的失误是应当被包容的。
第一步不易,第一次很难。公证机构在进行公证产品创新时,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论证,降低相关的法律风险。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减少“第一个吃螃蟹人”的后顾之忧。仍记得,2020年疫情后远程视频公证开始时的忐忑,希望今后的公证创新之路能有更多的支持与包容。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各位公证同仁,现阶段我们更需多思考,少抱怨,做实事,拼出路,心怀光亮,永不言弃。